中国大市场,如何与世界共享?

朱兆一 总199期 2025年11月号 特别策划

    《环球市长》杂志    GLOBAL MAYOR MAGAZINE

11月上旬的上海,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与“共享大市场·出口中国”系列活动几乎同步启幕。这一时间节点的选择,传递出明确的政策意图:当全球经济陷入“不确定性旋涡”,中国正试图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确定性。在当下,这是一种稀缺的公共产品。

 

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4%,服务贸易增长7.6%。放在内外压力交织的背景下看,这组数字的含金量在于“稳”,既稳住了基本盘,也守住了弹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结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跨境电商进出口突破2万亿元大关。这说明中国市场不仅在“量”上提供确定性,更在“质”上创造新可能。当全球供应链因为地缘政治遭切割、重构时,一个既有规模又有韧性、既能消化传统产品又能孵化新业态的市场,本身就是稀缺资产。不过,规模从来不等于吸引力,关键在于如何把“大市场”变成“好市场”,这种稀缺的确定性能否被市场真正感知,能否转化为实际订单,能否经受住外部冲击的考验。

 

进博会来到第八届,早已不是简单的采购会。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制度设计:规则对接、标准互认、认证加速、跨境支付便利化等,这些看似技术性的安排,实际上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对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尤其重要。时间就是成本,速度就是竞争力。一个来自东南亚的中小品牌,要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可能需要三五年时间应付各种认证和渠道建设,但通过进博会的制度通道,这个周期可能被压缩到一年以内。

 

而“共享大市场·出口中国”提出的“十大主题活动”,本质上是在打通“进得来、卖得好、走得远”的全链条。这不是政策口号,而是可操作的商业逻辑。当这套逻辑得到验证,跨境电商6.4%的增速就不只是数字,还是无数小微订单汇聚成的真实需求。当然,制度供给不能停留在“展会模式”。真正的考验在于:离开展馆,这些便利化措施能否常态化?优惠政策能否制度化?开放承诺能否法治化?

 

中国市场提供的不只是需求,更是场景。超大规模意味着试错成本被分摊,迭代速度被加快,应用数据被放大。绿色出行、工业AI、智慧家居,这些赛道在中国的应用密度和迭代速度,倒逼全球供应商不断升级。某种意义上,中国市场既是实验室,也是竞技场。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提出“在中国、为世界”的研发布局。它们发现,一款产品如果能在中国市场验证成功,拿到全球任何市场都不会有太大问题,因为中国消费者既挑剔又包容,既追求性价比又愿意为创新买单。对最不发达国家实施更大力度的市场准入和关税优惠,则赋予“共享”更强的包容性。

 

作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市场,中国的“确定性需求”有助于稳定全球产业链。作为快速迭代的应用市场,中国的“确定性场景”推动技术扩散和成本下降。作为面向发展中经济体的开放平台,中国的“确定性规则”降低了更多国家参与全球化的门槛。这三重确定性,构成了中国市场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独特价值。当跨国企业发现“进得来、卖得好、走得远”不再是宣传语而是可验证的商业逻辑,确定性是由规则、场景、供给共同构成的可持续能力,它们对中国市场的参与就会从战术性布局转向战略性深耕。进博会和“共享大市场·出口中国”的同步推进,正是为这一转变提供观测窗口和落地抓手。

 

要让中国市场真正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归根结底是“互信”二字。对内,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权和契约保障,完善数据跨境流动、数字贸易、绿色产品认证等新规则。对外,要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扩大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范围,推动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更大范围内兼容,并通过多双边渠道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开放不是单向承诺,而是互利共赢的制度安排。面向未来,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绿色与数字消费加速成长,中国市场的结构性机会将更加丰富。而关键在于,能否以更高水平开放塑造竞争优势,以更高质量供给支撑需求升级,以更高标准治理提升市场透明度。

SHARE THIS ARTICLE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