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克市市长丹·博伊尔:世界需要进步和宽容

谢梦圆 康玉湛 李秋莹 总195期 2025年7月号 市长足迹

    《环球市长》杂志    GLOBAL MAYOR MAGAZINE

2005年5月,爱尔兰科克市与中国上海市结为友好城市,成为两国缔结的第一对友城。此后多年,两地在教育、医疗、商业和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近日,科克市市长丹·博伊尔(Dan Boyle)在上海出席“世界市长对话·上海暨2025年上海国际友好城市合作论坛”时致辞,并接受专访。

 

科克和上海相隔遥远,但两座城市有不少共性且交往密切。虽然只来访过上海两次,博伊尔却看到了上海积极拥抱世界、与各地互动学习的决心。他认为,与各国合作交流能让城市发展得更好。

 

当前,国际社会面临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经济摩擦加剧、气候问题严峻等复杂局面。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让博伊尔坚定支持国际合作。他认为,面对关键议题,个人、企业、国际社区、公共机构等主体必须携手共进,“在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中,一个清晰的信号始终响亮地传递出来:墨守成规难以为继,发展新的合作与协作模式至关重要”。

 

谈及如今在全球引发连锁反应的滥征关税政策,博伊尔表示反对。他认为,世界合作的基础不是想着如何惩罚别人,世界需要进步和宽容,基于如何惩罚彼此的想法(而形成的贸易)不是人们想要参与的。

 

“爱尔兰之所以取得一些经济成果,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世界是开放的。”他表示,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和贸易国,爱尔兰想要在此开发更多市场,双方可以在商业、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加强合作。

 

爱尔兰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有强烈合作意愿,博伊尔认为,上海可成为两国合作的重要纽带,“我们的合作伙伴——上海带来的活力和想法有可能在实现气候目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次国际交流活动所体现的国际协作精神,让我们对解决全人类面临的气候挑战抱有乐观态度”。

 

博伊尔解释说,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双方的共同利益。科克市希望成为爱尔兰可再生能源的全国枢纽,尤其是海上风力发电的基地。与上海建立友好城市,能帮助科克市利用中国近年来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的技术成果,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合作的蓝图还在拓宽。博伊尔指出,卫生领域是两市相对较新但极为成功的合作领域。2024年11月,博伊尔率团访问了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并承诺将持续推动两地卫生合作,夯实两市友好城市关系。

 

“我们在新技术和经验分享方面看到了巨大的机会,即如何更好利用新技术造福两个城市的人民。”博伊尔表示,在医疗保健的信息交流和实践中,他看到了合作成效。许多医疗专业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在两城往来,探讨并共享经验,以便将最佳实践成果带回自己的城市。

 

无独有偶,希腊雅典市长哈里斯·杜卡斯(Haris Doukas)在上海出席“世界市长对话·上海暨2025年上海国际友好城市合作论坛”,也接受了专访。

 

2025年1月,中国上海市与希腊雅典市正式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为两地务实合作翻开了新篇章。

 

希腊与中国,同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因此,杜卡斯也将自己的首次中国之行称作“穿越世界历史的旅程”,并认为“国际合作是全球社会应对当今巨大挑战的基石”。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冲突与经济摩擦不断,气候危机令全球生态系统面临威胁,而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正在塑造未可知的未来。杜卡斯认为,国际环境的急剧变化,令城市的作用日益复杂并不断增强,而这也是雅典与世界各大洲许多城市发展关系的动力,“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我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分量”。

 

他说:“城市之间,更容易建立起自下而上的合作与理解的桥梁。城市及其行政机构更贴近市民,拥有丰富的工具箱和能力,能够利用这些资源实现许多国际目标和战略,应对那些具有跨国性质、但在地方层面才能有效解决的挑战。”

 

杜卡斯庆幸,希腊和中国可以在两个最古老文明基础上发展壮大,并汲取深厚智慧,以促进基于尊重、正义和互利合作的国际关系。“两国人民有幸受到以人为本、和平共处文化的熏陶,他们希望为人类与和平服务,架起沟通的桥梁,推倒隔阂的墙壁。”他说。

 

作为著名的东方现代化大都市,上海是中国现代经济的主要载体,也是最重要的商业、经济和工业中心之一,不仅是全球金融中心,更是欧洲商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户。而雅典则是西方的现代化大都市,位于东西方、南北方的重要交汇点。因其卓越的地理位置,雅典不仅有不同民族交汇,也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城市特征,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创造性流动。

 

“雅典和上海——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着两大支柱的角色,肩负着会晤与合作的重要使命。”杜卡斯说,两座城市认识到在稳定、增长、繁荣、可持续性以及为社会和公民提供优质生活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这表明双方强烈希望巩固伙伴关系,交流有益经验,分享创新思想和最佳做法,帮助对方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改善城市和市民的日常生活。”

 

2025年初,在签署四项谅解备忘录后,上海和雅典正式结成友好城市,确保了双方在旅游、文化、体育、创业和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等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加强合作。此次上海之行,杜卡斯对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感到震撼,并认为上海在打造城市安全性和建设可持续城市上为全球提供了绝佳范例。

 

2024年3月9日,上海市民在品牌专卖店了解新能源车相关信息。 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随着两国交流日益深入,杜卡斯也注意到,近年来中国公民对希腊雅典的兴趣与日俱增,尤其是在文化旅游方面。他告诉记者,2024年共有13.9万名中国公民抵达希腊,比2023年增长45%,如果他们在希腊逗留7天,平均约有4天会选择在雅典停留。

 

“我认为雅典和上海之间还有更大的合作潜力,无论是在增加游客数量方面,还是在知识交流和经验共享方面,尤其是在可持续旅游业发展领域。”不仅如此,杜卡斯还认为,在保护城市独特文化遗产方面,雅典与上海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可以共同开展行动、发出倡议,进一步促进文化合作。

 

在谈及城市复原力话题时,杜卡斯认为,最直接、最紧迫的目标是加快应对日益恶化的气候危机的步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立即找到绿色技术的良好做法和经验并加以推广”。

城市外交,尽管历史悠久,却在今天被赋予了全新意义。杜卡斯表示,希腊与中国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未来雅典将继续加强与上海的合作,推进城市外交,为增进相互理解而努力,“我深信,让世界更美好的唯一途径就是理解与合作”。

SHARE THIS ARTICLE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