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中国最懂逻辑学的书法家

何晞宇 总143期 2020年 11月号 文化长廊

    《环球市长》杂志    GLOBAL MAYOR MAGAZINE

11月5日凌晨,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欧阳中石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当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发出讣告。欧阳中石的告别仪式将于11月11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欧阳中石于书法各体皆通,博采众长,其书风妍婉俊逸,既有帖学之流美,又具碑学之壯大。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他曾多次应邀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创作,他的书迹遍及泰山、峨眉山、岳阳楼等名胜古迹,还曾为国家留学中心、北京理工大学等机构题写校名校训,作品曾被神舟6号和神舟7号搭载升空。同时,欧阳中石热爱戏剧,是京剧“奚派”的传人。

但欧阳中石自认为自己一辈子就是个教书匠。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国书法学科构建和学科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国内第一位书法博士生导师,为文化界培养了大批书法、戏剧等专业的高层次人才。

少为人所知的是,欧阳中石的“正业”其实是逻辑学。他曾长期从事中国逻辑史研究,曾参与编写了《中国逻辑史》、《中国逻辑思想史教程》、《中国逻辑史·唐明卷》等著作。

不会唱戏的语文老师不是好书法家

欧阳中石1928年出生于山东泰安县,父亲曾任地方官员,后经商。欧阳中石幼年正值战乱,但他的母亲重视教育,一直坚持让他上学读书。不过欧阳中石他说自己是“少无大志,见异思迁”。

为了躲避空袭他常被送到乡下,学业断断续续,时而传统私塾,时而西式学堂,但他“几乎是见什么喜欢设么,看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学。”比如在学堂上学时,他觉得认字很有意思;去农村看到种地的,又觉得种地有意思。

而他觉得有意思的东西,他也都学得很好。欧阳中石只有1米6出头,但尽管个子矮小,但游泳、乒乓球、篮球、跳高、跳远无一不精,而且还是资深票友,9岁就曾登台表演西皮流水(一种京剧声腔板式)《刀劈三关》。15岁时,欧阳中石在济南偶遇京剧名家奚啸伯,得到其赏识,跟随他学了6年。欧阳中石还曾与奚啸伯约定,考不上大学,就随他“下海”。

1950年,22岁的欧阳中石考入辅仁大学哲学系,用他的话说哲学系“牵涉面最广”,最能满足他无所不及的好奇心。一年后辅仁大学停办,他被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修逻辑学,同学中有李泽厚、谢龙。他们一起受教于冯友兰、金岳霖、张岱年、汤用彤等大家门下。但这一时期,受苏联反对形而上学哲学的影响,逻辑学教学和研究在中国举步维艰。

1954年欧阳中石毕业后,本着“东西南北任党搬”的砖头精神,接受分配,前往通县师范学院教数学。

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人民网资深文化编辑钱晓鸣曾描述欧阳中石的职业道路,“会发现他不管做什么都谈不上爱好不爱好的问题,首先是工作需要,干什么都是工作不是爱好,是形势的需要,客观社会的需要。”

欧阳中石到通县师范教了一年的数学后,遇到了中学语文教改,要加强古典文学教育。欧阳中石凭借自己私塾底子,又兼起语文课。

此后根据“需要”,欧阳中石还教过历史、物理、化学、体育甚至美术等课程。1978年,北京171中看中欧阳中石的才干,将他调到北京教语文。此后,欧阳中石很快就在北京语文教学界崭露头角。

通县师范毕业的周德生回忆,对欧阳老师的印象非常奇特,“欧阳老师个子不高,很瘦,穿一件蓝色棉长袍,戴一顶绒线筒帽,脚上蹬的是一双类似京剧舞台上用的那种白底高靴,乍一看,就像一位道士。”还有同学评价欧阳中石“身不满五尺而心雄万夫”。

在从事中学教育期间,欧阳中石并没有放弃原专业,利用业余时间默默地做逻辑学研究,并写就在40万字的中国逻辑史稿,但“我这40万字的书稿全丢了,这十几年的功夫等于白费了。”

他曾自嘲,“现在知道我正业的人不多了,其实写字完全是我业余的活动。”

在通县教学期间,欧阳中石的一手“大字”就远近闻名。小到班级标语,大到通县礼堂的墙书,他都不用打草稿,整齐的欧体楷书就一笔挥就。

欧阳中石说,“(上世纪40年代以前)书(书写)是知识分子的本能,知识分子就应当会写字, 书法也不是一个专业。”但毛笔还是抵挡不了时代的潮流,在欧阳中石读高中的时候逐渐被钢笔替代。到60年代末,因为写各种大标语的需要,毛笔大字又“恢复了一点光彩”。

“文心书面”开书法教育先河

1981年,欧阳中石因为教学出色,被北京师范大学(后更名首都师范大学)看中。欧阳中石被告别26年的基础教育生涯,被调入大学教育系,继续深入研究中学语文教改。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国有200多所中学按照欧阳中石编写的语文教材进行教改实验。

而他牵头将“把书法引入高等院校”这一成绩完全是个偶然。据欧阳中石的女儿欧阳启名回忆,“那时,父亲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兼课,教逻辑。一次下去考察,我陪着……走访了不少地区。父亲对基层文化馆的现状很有感慨,他看到,通常是懂业务的没有文凭,当不了领导,当领导的又多是外行,不懂业务。父亲在路上就跟我说,回去要办一个书法大专班,重点培训文化馆的业务干部……”

1985年,欧阳中石暂时搁下了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向北京师范学院提出创立书法教育大专班,这时欧阳中石已经57岁。

对中国书法的研究,早在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提倡以美育代教育时就出现萌芽。当时沈尹默、马衡受蔡元培委托,在北大成立了书法研究社。上世纪60年代初,建立书法学科教育被提上日程,当时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呼吁在美术学院设置书法专业,包括金石篆刻。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首创书法篆刻科;1973年,该科设立研究生点。

因此北京师范学院的书法班开办后,大受欢迎。欧阳中石曾表示,80年代中期全国不少学校都设立了书法专业,他只是乘着时代的东风,因势建立了书法专业。

从创立书法专业之初,欧阳中石就确立一个基本思路,书法不是独立的艺术,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一门学问, 不应当丢掉。创立书法艺术专业以后,我就在想书法能不能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如果把书法专业只局限于写字,就不能成为一个学科。因此,我想通过它切入到中华文化里面。”这一主张后来被欧阳中石总结为:文心书面。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欧阳中石将文字学、诗词等内容融入书法专业,一点点将学科内容丰富起来,并陆续引进了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首都师范大学(1992年更名)设立美术学(书法艺术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在该校成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所,欧阳中石任所长。书法专业从此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的一枝独秀。

“我想这个学科的内容尽量要丰富。从我这里毕业的学生因此比较全面。我在对字上的要求,不是特别严格,而对其它方面的要求,倒是更加严格。如果我们把重点都放在写字上, 那就和小学差不多。所以,我老说,不止要会写,更要知道写什么。”

此外,欧阳中石对教育发展始终保持高度关注。2009年,他就提出将书画函授提升为书画在线教育,并成功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重组为中国书画国际大学。

欧阳中石曾表示,自己这一生受到了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训练,两者结合为他开辟了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他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思路和方向。

他一直对别人说,“不要叫我书法家,最多称我‘书学教师’。”

SHARE THIS ARTICLE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