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综合 总122期 2019年 1月号 人物解读
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成功进入“20世纪最伟大人物” 候选人名单。无论屠呦呦是否最终入选,能够入围就已经表明,作为一名科学家,她的成果和贡献已经举世皆知和被认可。

    《环球市长》杂志    GLOBAL MAYOR MAGAZINE

      1月初,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网新版块“偶像(ICON)”栏目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在14日公布的“科学家篇”名单中,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与居里夫人(Maria Curie)、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以及数学家艾伦·图灵(Alan Turing)共同进入候选人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是科学家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也是所有28位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
从范围和人群来看,如果获得诺贝尔奖是专业界的认可,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就意味着获得公众和全社会的认可,由此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科学家发明青蒿素的意义也将永留青史。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1930年12月30日,宁波开明街508号,屠宅。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屠家唯一的女孩儿降生。“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濂规引用《诗经》中的著名诗句,为女儿取名呦呦。冥冥之中,屠呦呦一生,也就此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关于一个中国之蒿的传奇故事,也就此开始从中国走向世界。
      屠呦呦的人生并无大的跌宕起伏。在父亲颇为西化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她五岁就被送入幼儿园,开始了求学之路。1951年,屠呦呦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药学院)药学系读书,并选择了一个在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生物医学。
      屠呦呦之所以走上药学之路,也可能与她早年的经历有关。在16岁那年,她不幸染上肺结核,此后,历经两年多的医治方才好转。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这段病患体验,使她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1955年大学毕业,屠呦呦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医研究所工作。此后,屠呦呦默默无闻、扎扎实实地在研究所从事相关研究工作。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
       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组建“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成立相关协作小组。“523”,随即成为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1969年1月,39岁的屠呦呦加入中医药协作组,开始了她的研究实验。“我们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青蒿是当时的191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 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科学研究从来都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伟大事业,尽管屠呦呦们废寝忘食、不断探索,过程极为艰辛,但结果却并不能让人满意。
“尽管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大量筛选鉴别工作还需要做。青蒿只是传统中草药中的一个类别,其中包括了六种不同的中草药,每一种都包含了不同的化学成分,治疗疟疾的效果也有所不同。”研究陷入僵局,下一步,怎么办?
       屠呦呦再一次把她的目光聚焦到那一摞摞古代医学典籍上。她又一次埋下头来,一字字、一句句全身心地阅读、思考,一次次、一天天全力以赴地观察、实验。中国古人关于青蒿的运用智慧,就这样进入了屠呦呦的视野。
       公元340年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记录了一个“治寒热诸疟”的药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让屠呦呦眼前一亮。
       青蒿,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如此评价:古名“菣”,春生苗,叶极细,嫩时人亦取,杂诸菜食之,至夏高四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根、茎、子、叶并入药用。此蒿生挪敷金疮,大止血,生肉,齿疼痛良。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课题组在经过190次的失败之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 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从神奇的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2011年9月23日,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

用发现和创新造福人类
      历史定格在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她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她成为中医药影响世界的一个标志、一座高峰。
      2015年12月10日晚,身着一袭紫色礼服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斯德哥尔摩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到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演讲大厅,屠呦呦发表了她的获奖演讲。在讲演中,屠呦呦讲述了40年前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蒿素的艰苦过程,对国家的信任表示感谢,并强调了中国传统中医药的价值:“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在演讲的最后,屠呦呦向全世界分享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在世界的焦点上,她向世界发出了来自中国科学家的邀请:“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在屠呦呦看来,青蒿素是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用中国医药帮助世界各地人们战胜危害是她最大的梦想。

SHARE THIS ARTICLE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