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印为画 风格即人

读朱赓博绘画

高勇 总131期 2019年 11月号 文化长廊

    《环球市长》杂志    GLOBAL MAYOR MAGAZINE

       现代中国画创作教学,清一色以西方素描为基本,个中历史因素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不可否认的是,当下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的审美,并没有落入西方教学体系的窠臼中。朱赓博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中国画创作决不能抛弃古人的资源宝库”,他认为,中国传统绘画依旧在当代生发新意,且这种新意的生发并不是刻意求得而来,只要跟随内心创作,新意自发。这是经验,也是信心。

       朱赓博的绘画从明、清入。在朱赓博看来,明清时期在绘画技法上的成熟和成就,恰对他学习笔墨语言提供了有利的、清晰的途径,而且极有可能是一种捷径。正如杭春晓所言,明代绘画,由元代之前的“写实造型”转向了“形式造型”,“即突出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组成某种关系,产生一种视觉上的造型感受”。在这方面,朱赓博以个案形式对沈周、文徵明绘画进行了深入研究学习。在他的艺术理想中,宋、元绘画既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高山,也是中国文化的高山。他认为,宋代山水画中表现出来强烈的写实性,一定程度上消弱了画家情感和笔墨的充分表达。因此,在“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的逻辑下,他选择了取法于明清,而上溯至宋元,并对五代时期董源、巨然的绘画潜心学习。

       在朱赓博的绘画中,我们时常看到宋、元、明绘画的错综面貌。例如朱赓博创作于2015年的《溪岸寒林图》,它是董源《溪岸图》和范宽《雪景寒林图》的融合体,但却不是两者机械的组合体。这幅画,不仅解决了不同山水画结合的连贯问题,画面结构完整,还体现出了当代气息。当然,除了在画面的营造上打破常规,朱赓博绘画的主要特征还在于其书写性。他的笔墨语言受到董源、巨然、沈周、文徵明的影响较大,但他没有进行多选一或杂糅诸多项。从渊源上来看,他借鉴和发展了王蒙、沈周、文徵明精细缜密的风格,结合自身的书写个性,面貌自现。

       朱赓博绘画的“心印”与古人并无二致。他坚持认为,理解古人,不能仅从绘画的临习上得到,更要阅读古人的文字,理解古人的思想,理会古人的心迹。不论是风格还是创新,在朱赓博那里都无需概念上的阐释,谈得最深是心性,说得最多是笔墨。

       朱赓博,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办公室成员,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坚持中国人文精神的绘画观,尤为注重南宗山水的研究,代表作有《郭熙笔意寒林》《溪岸寒林图》《松江玉笛》《松林雪屋》《夏日山居》等。2015年创作的巨幅中国画《黎明》,荣获“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奖。

SHARE THIS ARTICLE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