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首提“数据中心”,城市如何布局?

梁宏亮 总135期 2020年 3月号 经济纵横

    《环球市长》杂志    GLOBAL MAYOR MAGAZINE

最近,“新基建”被提到了“新高度”。

 

3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这是“数据中心”(IDC)首次被提上政治局会议。

 

次日,工信部公布“2019年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据中心)”名单。

河北怀来、上海外高桥自贸区、江苏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江西抚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山东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园区作为第二批国家示范基地(数据中心)予以公布。

机构预计,国内IDC产业规模于2022年将达到3482亿元,2019年-2022年三年的复合增速达30.7%。对于城市而言,在数据中心领域的新基建赛道上,该如何找到自己的机遇和坐标?

 

风口:两属性带来新高度

 

数据中心,是为有互联网需求的用户,提供了集中存放计算、存储以及网络设备的场所。它除了要提供最基本的场地之外,还需要提供互联网基础服务,如稳定高速的互联网接入带宽、稳定充足的电力供应、恒温恒湿的机房环境、实时有效的集中监控等。

 

2018年中国“数据中心”产业规模已达到1228亿。除了消费互联网和传统的互联网业务以外,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也将引起数据中心的基建热潮。

 

今年年初的疫情,让远程办公产业火了起来。1月29日-2月6日,腾讯会议紧急扩容超过10万台云主机,投入的计算资源超过100万核。而云服务商的不断扩容行动,也直接刺激了数据中心、服务器等底层资源需求上升。

 

在超大城市治理上,数据中心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的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数据中心(IDC)市场规模达到了1560.8亿元,同比增长27.1%,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1%)。

 

IDC 中国企业级研究部研究经理索引曾向媒体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2018年至2025年,中国数据圈将以30%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领先全球,比全球高3%。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圈,而海量的数据大部分都将储存在“云端”——数据中心内。

 

“如果追溯数据中心建设,可以到10多年以前。”数据中心节能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吕天文告诉城叔,数据中心正是数据安全的基础,也是新基建的支撑。正是因为具有这两大属性,才会将数据中心建设上升到当前的新高度。

“当然,从国家的大战略和大安全角度来看,更加利好大型集团、国家级的数据中心建设建设。

新基建里面包含的如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一直是近两年市场发展的热点,国家和企业都在大力推进。此次中央明确将数据中心囊括进新基建中,皆因云计算、5G、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迅速发展,对数据中心的需求或将显著提高。

 

态度:一线城市“又爱又怕”

 

数据中心在城市智能化和“互联网+”产业发展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对于数据中心一直保持着高需求状态。但长期以来,由于耗电量巨大、散热要求高等原因,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一直对它“又爱又怕”。以至于不得不出台政策来限制、引导其发展。

去年,上海经信委提出“严禁上海市中环以内区域新建IDC”“单项目规模应控制在3000至5000个机架……PUE值(能源使用效率评价值,数值越低说明“数据中心”用于计算的能源使用率越高)不超过1.3”,曾引发业内关注。

 

而北京,早在2018年就出台了限制目录,要求全市层面禁止新建和扩建互联网数据服务、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中的数据中心(PUE值在1.4以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除外),中心城区全面禁止新建和扩建数据中心。

 

相较京沪,深圳则更加注重对数据中心的“区别对待”和“现有改造”。对处于不同PUE阶段的数据中心,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例如对PUE值为1.3-1.35(含1.3)的数据中心,新增能源消费可给予实际替代量20%及以下的支持;对PUE值低于1.25的数据中心,新增能源消费可给予实际替代量40%以上的支持。

 

由于土地、电力资源的稀缺,一线城市逐步在收缩数据中心的建设批复。北上广深等特大型城市就面临着数据中心需求大,但机架数量增长幅度有限的局面。

 

“而国家级互联网节点城市数量是有限的,如果数据中心不建立在互联网节点城市,时延就会比较长,其应用就会受到一定影响。”吕天文认为,未来三五年之内,数据中心建设还将依循卫星城市的思路。

 

也就是将数据中心建在周边城市,来满足核心城市数据需求。例如,部署在内蒙古移动云计算中心的朝阳区教育网络视频平台的视频卡顿率与全国大型商业视频网站平均值持平,确保了疫情背景下的网络教育顺利进行。

 

“数据中心建设是慢慢演进的过程。未来,包括一些省会在内的二线城市,在数据中心建设中,也会逐渐去考虑能耗方面的一些要求。” 吕天文补充道。

 

前景:建设后谨防“纠结”

 

“我觉得5年之后,数据中心建设的方式可能就要改变了。”吕天文介绍,数据中心的城市建设路径将由北上深逐渐向卫星城、二线城市延伸,再从二级城市延伸到其他的中西部城市和东北部城市。

 

年前,郑州市公示了中原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一期相关工程信息,该工程以大数据发展和应用为主题,规划4栋IDC机房楼,容纳不低于15万台高性能计算服务器。

 

成都简阳的互联网数据中心项目也于近期落地,规划建设6栋IDC机房楼,承载15万台以上服务器和网络设备。

 

位于四川宜宾的长江上游区域大数据中心暨大数据产业园项目一期也于近期开工,建成后可容纳1200个机柜,带宽达到1T—2T。

 

在他看来,城市发展数据中心,离不开四大资源——水、电、交通、带宽。

 

“现在,我们的线路传输都是‘地对地’,当未来我们开启6G时代,数据传输实现‘地对天’。”吕天文展望道,6G时代来临以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将不再受带宽限制,反倒会因其气候适宜、能源价格优惠、土地资源充足,成为数据中心的理想选址地。

 

此外,无人值守概念也在数据中心的“圈子”里被提出了多年。高技术密度、低人力密度、智能化的管理、自动化的运维,将成为未来数据中心的典型特征。

 

吕天文也提醒,当未来的数据中心走进许多中西部城市后,也许当地也会面临一些纠结。当前,许多城市热衷于吸引数据中心项目,原因在于其能够带动当地就业、创造税收。“而未来数据中心的运维将实现半自动化、自动化。带动的就业能力会减少、消耗当地的水资源、电资源有会很多。”

 

“若消耗了当地大量水电资源,却在税收和就业上带动没有那么多时,还值不值得去做这件事,我觉得各地要重点去考虑。”吕天文说。

SHARE THIS ARTICLE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