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黑马”贵州,闷声发大财?

程晓玲 总142期 2020年 10月号 城市经典

    《环球市长》杂志    GLOBAL MAYOR MAGAZINE

栏目:城市经典

作者: 程晓玲

“到西部去”正在成为人们假期出游的新方向。

双节期间,“大西北”地区在携程的搜索热度暴增475%,微博上 #西安游客多到无处下脚#、#稻城亚丁部分游客被半路劝返#等话题,频上热搜……

“十一”黄金周历来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今年尤甚。

目前已有30个省区市公布了国庆中秋假期旅游收入统计数据,和体感火爆的“西部热”不同,在旅游收入和游客接待量这两项指标的TOP 10名单中,仅有一个西部省份入榜——贵州。

对此,不少网友直呼意外,都知道今年西部游大火,想过四川,想过云南、青海、甘肃,但万万没想到,最后杀出的“黑马”是贵州。

事实上,身处万物皆可“网红”的西部,贵州似乎一直略显低调。在短视频APP榜单上,贵州从来都不是四川、重庆和陕西的对手,而今年大西北的崛起,让贵州的存在感更加薄弱。

不同于坐拥“顶流”红利的旅游大省,贵州是如何闷声发大财的?

“非典型黑马”

从今年国庆假期数据来看,贵州已经和其他西部省份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据初步测算,10月1-8日贵州共接待游客5190.6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67.21亿元。

与同处西南的云南和四川相比,贵州不仅旅游收入超过隔壁的云南170多亿,接待游客数量更是比排在第二的四川高出2倍多。

实际上,梳理贵州近几年交出的旅游成绩单会发现,这次的表现并非“意外”。

早在2016年,贵州提出要做强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三块长板”,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重要支柱产业,“举全省之力推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

2017年,贵州游客总数反超四川,跃居西部第一,旅游收入差距从2700亿元缩小到1700多亿元。

2018年,贵州旅游人数增长拿下全国第一,游客总数比四川高出2.6亿人次,二者旅游收入差距迅速缩小到仅600亿元。

2019年,贵州旅游收入反超四川近800亿元,游客总数差距进一步拉大,稳坐西部第一。

至此,贵州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已连续4年实现30%以上高速增长。

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客观数据上,贵州旅游实力已是当之无愧的西部第一。但从大众感知度来看,作为旅游大省的贵州仍有些“隐形”特质。

仅以省会来说,此前发布的2020年中国1~5线城市最新城市排行榜中,省会贵阳入围全国二线城市榜单,较此前排名有所上升,位列二线城市第15位。而同一榜单上,成都位居新一线榜首,“春城”昆明也在二线城市前列。

当前,“网红热”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经济迅猛发展的一大亮点。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最新《2019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国内游客量达55.4亿人次,收入突破5万亿元。其中,近两年异军突起的“网红城市”功不可没。

那么,错失了这波红利的贵州,是靠什么弯道超车的?

“低价渗透”

一个最直接的推手,是其力度大、范围广的旅游优惠政策。

从2017年起,贵州就连续为全国夏季高温城市所在省(区、市)居民送出“清凉大礼包”,并借此实现了暑期接待游客的迅速提升。

2019年,优惠范围扩大到全国,且优惠期间不再局限于夏季。比如,根据贵州当年推出的“暖冬大礼包”,全省200多家A级旅游景区对全国游客均实行景区门票五折优惠促销。

今年,入黔旅游“大礼包”进一步加码,提出在9月25日至12月31日期间,全省A级景区(不包括温泉景区和景区内特许经营性项目)对全国游客实行景区门票挂牌价五折优惠。

除门票外,贵州还有针对外省自驾游出台的高速公路过路费减免优惠政策。

这种“低价渗透”抢市场的方式,的确为贵州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有数据显示,在贵州实施对多省游客门票半价政策之后,梵净山旅游热度环比上涨了163%。

然而,作为短期内迅速崛起的旅游界“黑马”,在游客大量涌入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涉及旅游配套、监管、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近段时间,举债近2亿元打造的独山县“天下第一水司楼”,接连被中纪委、住建部、环保部点名批评,直接影响着贵州的旅游口碑和形象。

事实上,反映一个地区的旅游综合实力,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并非唯一的指标。即便是这两个指标,各地的统计口径也并不统一,出现偏差的可能性极高。

2018年“五一”假期,就曾出现过“10省市收入相加数字高于全国旅游收入”现象,让各地旅游数据的真实性饱受质疑。

日前,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院长戴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不宜对各地自行发布的旅游接待数据进行简单排序,而需要考虑多重因素。

根据该院旅游经济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基于自有知识产权和相关专利,对各地假日旅游接待人次进行专题测算显示,今年国庆假期游客接待规模位居前列的省份分别为广东、四川、湖南、山东、河南、广西、江苏、河北、安徽、湖北,贵州并不在列。

“质变”突围

“ 地方政府尤其是旅游主管部门继续盯着A级景区和星级酒店的数据而沾沾自喜的话,就不可能理解上海、苏州、杭州、厦门、广州、深圳等地为什么在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旅游企业全员生产率、创业创新活跃度、游客满意度等发展指标上,远远超过中西部那些看上去资源很丰富的全域旅游示范区。”

在戴斌看来,未来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而不是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历史遗存的竞争。

显然贵州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近期,贵州文旅板块可谓“动作”不断——

9月底,贵州省党政代表团赴广州学习考察,签署多份合作协议,涉及农产品销售、中医药研发生产、教育医疗帮扶、文化旅游合作等多个领域;

几乎同时,贵州省文旅推介活动先后走进西南的重庆、成都和中部的湖南长沙,邀请各地游客前往贵州旅游、投资,深化文旅交流合作。

一边是综合实力高手如林的泛珠三角,一边是人口多、消费力强的中西部腹地,贵州的意图很明确: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共享技术创新优势和资源;抱团成渝联动“新西三角”,开拓中西部旅游消费市场。

换句话说,就是一手抓质量,一手抓流量。

“后疫情时代的旅游业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要有新思维、新动能和新模式。”如戴斌所言,疫后旅游振兴必须着力破解“大众旅游初级阶段陷阱”,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

从2016年后发赶超,“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推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到今年9月,贵州进一步提出,打造颜值更高、气质更佳、品质更优的山地旅游强省和全域旅游示范省。

由量变到质变,贵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SHARE THIS ARTICLE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