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巨匠 以德育人

王元军 总0期 2015年02月号 文化长廊

    《环球市长》杂志    GLOBAL MAYOR MAGAZINE

如果要在欧阳先生的名字前面加上头衔,可以是诗人、画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可他却习惯称自己为“教书匠”;如果要计算欧阳先生的学生数量,可以说“桃李满天下”,可他却始终念念不忘教导过自己的诸位恩师;如果要论欧阳先生在中国书法界的地位,他是书法专业博士后导师,可他却没有举办过一次个人书法展,也没有担任过书法大赛的评委。在书法上,他诸体兼备,而汇通于行草,以东晋书风为宗,博采周金汉石、碑刻法帖之长,形成飘逸沉稳、刚健温润、灵动厚重的独特艺术风格。他博学多才却谦虚谨慎、平易近人。

       “向大师学习终生受益”

欧阳先生与人聊天时,总能让人感觉到他机智幽默、旁征博引、宏论滔滔的谈吐,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他作为大学问家长于思辩的智慧锋芒。而且他精于诗词曲联、擅长写意绘画、京剧为奚派嫡传。

欧阳先生从6岁开始学习书法,十四五岁时,已能撰碑属文了。然而他深知艺无止境,决定造访名师。经过家人亲友四处打听,访得隐蛰济南的武岩和尚是一位书艺高手,于是携习作造访。虽说这位老和尚在苛责了他不会写字之后还是答应了收他为徒,却让他买其5块钱的宣纸来写。5块钱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员的月薪。于是就为这5块钱的宣纸,他每次一笔一划都写得格外认真,基本功练得非常扎实。然而等他学有所成,母亲才告诉他,买宣纸的5块钱老和尚根本没收,每次都退回到了母亲手中。

后来欧阳先生又跟天津的吴玉如学过书法,跟齐白石大师学过画花鸟,跟奚啸伯先生学过京剧。欧阳先生说:“我就是拼命拉着他们的衣襟往前奔,也觉得跟不上他们的脚步。”

       “我只是个教书匠”

也许是欧阳先生觉得自己一生受众位老师影响太大,他从1954年大学毕业后也献身教育事业。这一教,就是半个世纪。

很多人因为欧阳先生卓越的书法成就而称其为大书法家,他却打趣地说:“不要叫我书法家,最多称我书学教师。我自认为只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教书匠,教过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带过博士后,也曾教过小学生,教过中学生。作为教师,我教过书法,也教过语文、数学、历史、美术、体育、化学、逻辑、哲学等。”

作为老师,教书更要育人。欧阳先生始终把“教人以德”放在第一位。在他看来,德是取得成绩的基础,德是使人成长的关键。这源于教导过他的大师们的言传身教。在聊到教育话题时,欧阳先生始终对他的老师们念念不忘。“教我的那些老师,为人师表的风范,崇高的育人精神,以及他们的教学方法,教育我如何做人,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可贵的。”事实上,他也如同教他的老师一样身体力行。在公共场合,他十分注意尊老敬贤,从不向前靠。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甘居人后”。尽管现在欧阳先生的书法艺术在社会各界都享有盛誉,却从未见他举办过书画展。当朋友们好奇地问起这个问题时,他坚定地说:“个人终生自鉴。为什么?怕丢丑,怕浪费别人的时间。”简单的回答就是欧阳先生治学严谨的体现。

     “中国书法还看不见尽头”

       欧阳先生一生致力于书法教育事业,也时刻关注着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现在电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也一般用电脑来写字,书法似乎在人们的视线中越来越淡化。欧阳先生却强调:“中国书法是文化的一个项目,它是一种艺术,但艺术不能涵盖它,因为现实中孤立的字太难见到,所以说它的形式是艺术,它的内容是文化。我们强调书法文化。”在欧阳先生眼里,书法不仅仅是写字,因而书法也决不会由于人们书写习惯的改变而失去魅力。“书法艺术是一门学问,包罗万象,很厚重。中国书法艺术的生命力,目前还看不到它的尽头,前景无限美好。”

       尽管欧阳先生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推进中国书法艺术,然而说到其在国内外的现状,他的表情显得有些凝重。“目前要坚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因为东方传统书法艺术的故乡是中国。中国有深厚的文化,书法就应当为文化服务,这是书法者的使命。比如香港、澳门回归,当代发生的事情需要我们将它写出来,表达我们的喜悦。”

       现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重视书法艺术,而我国对此重视程度尚不够。欧阳先生说:“中国人更应该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满腔热情地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与发掘、并把它进一步推向世界,成为世界性的文化艺术纽带。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的内容也自然地进入到中华文化之中。我们中国的许多学问,还没有被更多的人理解和认识,一旦认识到了,他们就会非常尊重。”

“承前无愧不负前人”

       作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的所长,书法学科创建人,欧阳中石先生一直以学者的思维来看待中国书法的意义、用途以及他的历史和未来。从书法学科的创建到现在,他不停地思考,也不断地调整,力图使得这门学问能更加充实,更加能够赶上时代的要求。前两年,他将自己的追求用16字来概括,最近,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将进一步的思考用8句话来概括:作字可识,点画生姿。行文载道,启动情思。书文相映,焕人心仪。承前无愧,不负来时。

       理解欧阳先生的思想,首先要知道,对于书、书法、法书等这些基本的概念,欧阳先生从来就不马虎。他认为“书”指书写,可以把写得好的字作为标准、法则、楷模来学习的字称之为“法书”。“书法”则是指有关书写的一门学问。这个“法”字不只是一个“方法”的意义,应当看做是“佛法”、“语法”的“法”字的意义来理解,包含着“法则”、“规律”等诸多内容的一个总体涵盖。在这个意义孕育之下所形成的作品,我们可以称之为“书法”作品。但不能直接就把这样的一张字叫做“书法”。“书”在这里只是指汉字而言。“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直接现实,像语言一样地表现着思想。语言表现在声音上,汉字表现在形体上。

       作为老一辈的学者、书家,出于一种历史和社会责任感,欧阳先生很关注书法能够在我们的时代继续发扬光大。他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能够轻易看到前人的遗迹。但是,我们要不辜负前人,就需要将前人的精华加以继承,站在历史的高峰去发展我们的未来。我们不应该在历史的高度下面另搞一条路往下跑,那样,我们会有愧于我们的祖先,有愧于他们已经达到的高度。只有谦恭地对待我们的历史遗产,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承前无愧”,才能有资格说我们“不负来时”。这是时代的使命,是社会的需要,我们都应该为此而努力。

简介:

欧阳中石,1928年生,山东泰安人。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先生在逻辑、国学、音韵、戏曲、书法等领域均有精深的造诣。书法诸体兼精,尤以行草能入东晋堂奥,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学书先得到武岩法师启蒙,后又师从国学大师吴玉如先生。从唐碑入手旋即转临北魏诸墓志,后亦曾涉足于篆、隶、甲骨、金文,尤于欧阳询诸碑临池最勤。常作行书,从法二王,而又取势于王。草书以王羲之、孙过庭为宗,亦得益于黄、祝点法。书风妍婉秀美,潇洒俊逸,既有帖学之流美,又具碑学之壮大。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及在报刊发表,或被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SHARE THIS ARTICLE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