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塑造

陈世阳 总0期 2014年08月号 智库文章

    《环球市长》杂志    GLOBAL MAYOR MAGAZINE

2000年后,中国越发重视自身在国际上的形象。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对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作出指示。为此,中国投入大量资源,传播和塑造自己的国际形象:从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到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项目,在国际主流媒体投放“中国制造”广告和国家形象宣传片,再到组织“中法文化年”、“俄罗斯中国年”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

 

2005年开始,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服务部(BBC World Service)委托世界知名调查公司全球视野(Globescan)与马里兰大学的“国际政策态度项目”(PIPA)对相关国家的国际影响进行调查。到2013年已经连续9年发布各国国际影响年度报告,BBC的国家国际影响调查显示,中国在世界的传播范围和被认知的程度较高,尽管有积极的评价也有消极的评价。这得益于国力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有关中国的话题成为世界舆论的热点。此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大量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人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旅游、投资,直接传递着中国形象。

 

除了BBC,国际上还有一些机构或媒体,例如皮尤,在对中国的国际形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并定期发布报告。它们利用自身在国际上的话语优势,引导、塑造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中国应客观、科学地剖析这些调查和报告,利用相关调查数据,分析中国国际形象的现状及其原因,发现其中的制约因素,以便采取措施改变或削弱这种情况,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中国应提出中国版的各国国际形象排行榜,以制造议题,引导舆论。中国版的世界各国国际形象报告的调查和发布,可以借鉴国际通用的方式,依托民间研究机构或大学进行研究,增强科学性和可信度;由知名媒体进行推介和发布,减少或淡化官方色彩,扩大影响力;同时坚持长期发布,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项目或品牌。2012年,察哈尔学会、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和华通明略调研机构联合发布中国的国际形象调查报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中国版的报告存在两个不足:一方面,只是对中国自身形象的调查,未涉及到其他国家形象的数据。这在国际舆论中缺乏足够的关注度,且对中国形象的分析缺乏横向比较与参考;另一方面,该报告只是对中国诸多层面的局部形象的调查分析,缺乏中国整体印象或评价的调查环节和数据。

 

中国应提高处理和传播“媒体事件”、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的技巧。由于对中国形象缺乏稳定的认知,世界对中国的评价更容易受到“媒体事件”、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的影响,因此中国一方面要积极制造“媒体事件”,引导国际舆论,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要提高媒体事件和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处理和传播的技巧,减少负面影响。正如全球视野调查公司主席道格·米勒在2009年度的各国国际影响报告中所指出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需要学习如何赢得世界人民的心灵和思想。

 

中国应分析不同地区对中国国际形象评价的特点与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传播方案。世界不同地区对中国的认知和评价并不相同。欧美同属西方,在对中国评价上保持了相当的一致性,但并不是铁板一块,2007年、2008年、2010年年欧美对华评价就出现了相反的走势;要注意分析中东北非地区对中国国际形象评价起伏原因;非洲地区对中国评价很高,但也出现了“中国威胁论”;针对亚太地区中国国际形象明显下降的趋势,要加大分析力度。总之,要分析重要节点中国国际形象变化的原因,分析不同地区对中国国际形象评价的特点与原因,从而细化中国政府外交、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和对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策略与技巧。

SHARE THIS ARTICLE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