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GDP不宜“非黑即白”

梁思奇 总0期 2014年11月号 智库文章

    《环球市长》杂志    GLOBAL MAYOR MAGAZINE

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形势严峻,一些地方出现多年来未曾有过的增长滑坡现象,在加快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的GDP增速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焦点。中央领导在不只一个场合提出坚持区间调控的基本思路,认为GDP保持在7.5%左右,高一点,低一点,都属于合理区间。

饶有意味的是,由于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的责难,越来越多的地方领导对GDP这个词变得敏感起来,面对GDP的快速增长显得理不直气不壮,似乎GDP快速增长背后一定是质量不高。而在民众眼里,长期积累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环保、城市公共服务等许多民生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也习惯性地指责是片面追求GDP之过。

片面追求GDP无疑是错误的,但GDP并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罪大恶极”。作为一个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它大体上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地方的发展态势与实力:GDP增长快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迅速;GDP总量大的地方,经济实力比较强;GDP人均值高的地方,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较好。尽管一些地方对GDP的统计存在水分,但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总体上说,它仍然是反映一个地方发展真实状况的较可靠的尺子。

中国在实现GDP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中国经过短短的三十多年,就成为了排名全球第二的经济实体,综合国力有了明显增强,绝大多数人家庭的物质生活有了明显改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这一切都与GDP的快速增长形成了一种正向关系。如果否定了国家和各个地方对于实现GDP快速增长的努力,等于否定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大的成果。

与此同时,GDP快速增长过程中的问题不容小觑。环境遭到破坏、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消耗、管理缺失或错位而出现的“血汗工厂”、重大矿难等安全生产事故、发展“重速度轻质量”等等问题,亟需得到解决。正因为如此,中央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要通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关系以及财税、金融、土地等一系列改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应该看到,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追赶发达国家的阶段,而且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实现GDP“中高速增长”是不断增强国力、增加财富积累的要求,是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夯实基础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国家总体发展要求,还是衡量各地发展状态,GDP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不唯GDP”并不等于“不要GDP”,对于其他考核指标的导入,不应该以弃用GDP为前提。GDP作为衡量尺度存在的弊端,应该通过科学的调整来修正,使其更加全面、科学地发映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反,如果把GDP视为“祸国殃民”的考核指标一弃了之,不仅不利于民众正确认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状况,也不利于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到2020年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崇拜GDP不对,蔑视GDP也不妥,对于GDP的认识,应该秉持辩证法,而不应该采取形而上学的极端化态度。

SHARE THIS ARTICLE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