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人民之城”“幸福之城”

唐双捷 总179期 2024年 1月号 特稿

    《环球市长》杂志    GLOBAL MAYOR MAGAZINE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人口、产业和要素资源的聚集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场域,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一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城市里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建设人民城市,只有让人民群众唱主角,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有不竭的力量源泉,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欣欣向荣。近年来,上海持续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不断破解垃圾分类、白领早餐、老旧房屋改造、养老和助残服务等一系列民生难题。全国各地也在不断探索人民城市实践路径,让人民城市更有温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历史和实践表明,城市建设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国情,积极探索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治理新路子。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视城市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和谐布局。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美丽城市建设,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打造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的美丽家园。另一方面,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百姓满意度,持续推动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把更多公共空间、绿色环境、发展机会留给人民,让市民更加便捷地获取公共产品、更加舒心地享受绿色生活、更加公平地获得发展机会,努力打造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城市。在这个过程中,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闯出一条新路来。

 

二是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人民群众是城市建设和治理的主体,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根基所在。推进中国特色城市建设,必须尊重和保护人民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首创精神与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政府、社会、市民共同促进城市发展的强大合力。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要让人民群众唱主角,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以共治共管、共建共享为抓手,鼓励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推动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素养,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设。

 

三是在城市更新中着力解决居民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通过体检来“防未病”“治已病”,是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进民生福祉的有效途径。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部署开展城市体检工作,找出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和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短板,系统治理“城市病”。做好城市体检,要对症下药,依据城市体检结果,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变得更加“可触”“可感”。此外,还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四是当好民生实事的“施工队长”。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要聚焦为民、便民、安民,加强社区服务,提升服务功能。在工作中应加强统筹,注重把民生实事项目与灾后重建、安全生产、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有机融合、协调推进。用好民生大数据,严格落实责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多措并举抓落实,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跟进监督检查,及时查问题、堵漏洞,把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只有紧紧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五是聚焦特殊人群,为外来务工人员、青年、“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提供更多暖心服务。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在上海,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既彰显着“城市温度”,也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探索与践行。接下来,还应探索更多形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1%,城市已经成为青年人口最集中、发展最活跃的区域。2022年4月,《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印发以来,各城市着力优化青年发展的规划环境、教育环境、就业环境、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健康环境、安全环境,帮助青年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更好满足青年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需求。“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在城市更新中要加强适老化改造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积极开展养老服务。社区要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促进未成年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

SHARE THIS ARTICLE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