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市长罗云峰:“合肥制造”突围,有何秘诀

吴林静 总180期 2024年 2-3月号 市长足迹

    《环球市长》杂志    GLOBAL MAYOR MAGAZINE

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兴国之基。发展实体经济,就要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列入2024年的任务,作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得益于坚持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2023年,合肥市工业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居万亿城市第三。

 

“近年来,合肥始终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主动融入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提升产业的‘含科量’‘含智量’‘含绿量’,努力在制造强国中贡献更多合肥力量。”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接受采访,解读了合肥工业发展的“稳”与“进”。

 

底气

结构优化,“合肥制造”向中高端迈进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导向,既发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电池‘新三样’,也不忘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高端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罗云峰说。新旧并举,筑牢合肥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雄厚底气。

 

近年来,合肥以“链长制”为抓手,打造“6+5+X”集群体系,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接近六成,新能源汽车、光伏、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六个千亿级产业拔节壮大。

 

其中,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4.6万辆、同比增长1.4倍,居全国城市前三位。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下,如今在合肥,有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企业正拔地而起,推动“合肥制造”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合肥市创新实施百亿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规上工业企业三大培育行动,建立健全重点企业服务包保机制,截至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2600家,新增百亿元企业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8家,上市企业总数达到83家。

 

罗云峰回顾,过去三年,合肥市场主体出现了“平均每天净增国家高企5家,每周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每月新增上市或过会企业1家”的旺盛发展活力。

 

一手抓内培,一手搞外引。

 

罗云峰介绍,2023年,合肥市还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高质量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新能源汽车展等高端制造业展会,加快“创投城市”建设,迭代“以投带引”打法,累计招引产业项目近千个、协议引资额超5000亿元。

 

随着中创新航、长鑫等5个百亿产业项目开工,大众安徽、比亚迪等5个百亿项目建成投产,精准招引推进了有效投资的合理增长,工业投资总量同比实现2位数增长。

 

驱动

科技赋能,创新优势转为产业胜势

 

那么,合肥战新产业蓬勃发展的秘诀是什么?

 

“新型工业化‘新’在科技进步,‘新’在创新驱动。工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领域。”罗云峰说,合肥深入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将科技创新的优势加速转变为产业发展的胜势。

 

“高端化”体现在什么地方,罗云峰给每日经济新闻·城市进化论举了一个例子——国家通用机械基础件创新中心,这是合肥第二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他们研制的特种阀门、压力容器、风机等基础零部件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已在超高压泵机组、水下机器人切割装备等关键设备中使用。近期,这个创新中心正组建省基础元器件联盟,向产业链逐步开放基础研究、样品试验、中试线等平台能力。

 

不只这一个创新中心,合肥还有一大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正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截至目前,合肥已经获批2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居全国城市第二位;获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3家、57家,均居国内城市前五位。

 

这些创新平台带动合肥市规上工业、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已达1.99%、2.29%,均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

 

“智能化”又如何体现,罗云峰首先提到了“灯塔工厂”。加上去年12月世界经济论坛(WEF)最新的评选结果,全球“灯塔工厂”已累计达到153家,位于中国的工厂数量达到63家。其中,合肥共有5家,总数居全国第二位。“‘第二’的位次来之不易,充分反映出合肥在制造业领域的实力和竞争力。”罗云峰说。

 

其实,更多的中小企业也在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目前,合肥市围绕重点产业链打造“一链一平台”,培育国家级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11个。同时,为企业定制“小快轻精”数字化软件服务包,推动1.7万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

 

其中,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合肥重点打造的国家级“双跨”平台,已汇聚全球33个AI服务商的超1万个AI模型,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小快轻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已为1.3万余户企业解决“研产供销服”需求,可降低中小企业80%的数字化转型软件成本。

 

罗云峰谈到,推动制造业“三化”,“绿色化”转型是未来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合肥市将提升工业能效作为重要抓手,累计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绿色园区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6家,绿色设计产品数量占全国5%。

 

更为宏观的转型成效是:全市单位GDP能耗水平降至全国的一半,度电GDP提升到全国的1.7倍。

 

动能

增强效益,优化政策和资源配置

 

“优质的政策和资源要素保障,是增强制造业效益的关键保障,合肥市今年制造业综合成本持续降低。”罗云峰说。

 

近年来,合肥构建了“普惠+专项+一事一议”的多维度政策体系。包括精准出台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等集成式政策,推动政策即申即享、直达快享,加快建设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首批推出极简审批、极优服务等创新举措40多条……这些政策优化的行动,让合肥连续两年跻身“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全国城市前10位。

 

除了在政策体系上做文章,合肥还在资源要素匹配上下了功夫。

 

“63天能做什么?”罗云峰反问道。答案是一笔价值超千万订单的达成时间。

 

去年下半年,刚刚签约落户合肥的卡车造车新势力DeepWay深向科技,与金固阿凡达低碳车轮公司实现战略合作,达成了超千万的首批订单,已逐步开始批量供货。两家公司从去年9月15日的相识,到去年11月17日第一笔订单合作,仅63天!

 

这背后,离不开合肥市在全国创新开展的一项工作——产业供需对接活动。

 

罗云峰介绍,这项工作旨在聚焦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及“三首”产品推广应用,在全国首批开展供需对接活动,打造“产业融合对接会”品牌。

 

目前,合肥已累计组织召开“芯车”“芯机”等对接活动120余场,企业参会超4100户次,签约或达成意向240余个,拉动投资超50亿元。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国际新能源汽车展等重大会展活动,都是希望在深化国内外交流合作方面,助企业一臂之力。

 

随着政策进一步优化、产业供需对接更加精准,各种发展的资源要素正有意识地向优质企业和行业聚集。而这,正是“亩均论英雄”改革的题中之义。

 

“亩均论英雄”改革作为摸清工业家底、提升亩均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和盘活低效用地等的重要抓手,已成为先行地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有力抓手。

 

数据显示,合肥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39.7万元/亩、同比增长20.8%,居安徽全省第一。累计发放“亩均英雄贷”758.4亿元。

 

罗云峰谈到,在全国2023年度“亩均论英雄”专项创新案例中,合肥成功入列,已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占地5亩及以上规下工业企业共同评价。

 

目前,“亩均论英雄”评价体系正以量化实干为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助推合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

SHARE THIS ARTICLE 分享至